一、伙伴云表格能保证信息安全吗?
还不错,公司上个月开始用了伙伴云表格,一开始大伙不太适应,觉得又Excel何必用这个,不过公司强力推行使用这个软件之后,现在还真的离不开了呢,表格是支持在线多人编辑的,而且还有很方便的筛选查询功能,给工作带来很多便利,真是提高了很多效率,推荐公司团队都试试看,现在是免费的呢。
二、vps安全吗?
vps安全,
1、安全性高
美国的vps安全性很高,数据安全有保障,vps设置有硬性防火墙,能够有效的防御ddps攻击,预防黑客攻击等。而且美国的独立IP非常多,不同的用户可以使用不一样的IP进行访问,可以有效避免数据的泄露。
2、稳定性高
除了安全性高意外,vps的稳定性也非常的不错,虽然同香港vps相比速度会慢一点,但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有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设备设施和线路都非常的完善,机房不会出现重大事故,因此稳定性非常高。而且美国带宽资源非常充足,基本上不用担心带宽不够用的情况。
3、价格便宜
同香港vps相比,美国vps的价格会相对便宜,但是性能并不比香港vps差。因为美国机房非常多,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服务商会降低价格来吸引用户,因此vps的价格就会便宜很多,但是性能却没有降低,性价比非常高。
4、操作方便
美国的vps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操作使用很方便,不需要进行备案,建站之后可以快速上线,避免了很多麻烦,真正做到了即开即用。而且在管理方面,管理面板的功能非常完善强大,随时观察流量状态,数据定时备份,重装系统、重启主机、关闭主机都可以一键式操作,使用起来很方便!
三、企业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如果员工有心要拿到一些公司内部机密资料,他在公司里是有很多方法获取资料信息的。公司只能在最大程度上,比如通过加密手段或者是权限赋予等方面,保障企业内部机密文件安全。当然,除了要避免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等核心资料泄露外。公司还需要着重关注客户资料的泄露。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命脉。员工离职带走客户资源的也不在少数。一旦客户被挖走,那对企业经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四、连接wifi时如何设置能保证信息安全?
为了保证连接WiFi时的信息安全,首先应该确保WiFi网络的身份验证和加密措施。建议使用WPA2或更高级别的加密方式,同时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改密码。
其次,避免在公共WiFi网络上进行敏感信息的操作,如银行转账等。最好使用VPN等安全工具来保护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同时,定期检查设备和网络的安全设置,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以避免漏洞被利用。
五、ktv夜场能保证安全吗?
在ktv上班现在挺安全的,再不像以前那么乱了,尤其是大城市。ktv里有保安,有带你的领队关注你,照顾你,环境也挺正规,这几年“扫黑除恶”下来,不正规的,乱的场子都被取缔,关门,留下来不敢踩这个红线,所以现在在ktv上班安全有保证。
另外大多数在KTV上班的女孩子,没有像很多人嘴里那么肮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会遵守的。虽然世俗的眼光的确不好,但是也是自食其力,凭本事赚钱。我在夜场多年,我懂得夜场里的每一个人,我们无需自卑,无需不好意思。面对别人,男人不容易,女人更不容易,华丽的背后都是辛酸的故事。
六、snapchat能保证隐私安全吗?
可以保证隐私安全。snapchat是一家非常正规公司,SnapChat 是一款著名的「阅后即焚」照片视频分享应用。在 SnapChat 与好友聊天时发送的照片只有 1-10 秒生命期,照片在被用户浏览后会按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销毁,而发给好友的视频在观看一次后也会被销毁。
七、信息安全需要保证的是?
真实性: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能对伪造来源的信息 信息安全相关书籍予以鉴别。
保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被窃听,或窃听者不能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篡改。可用性: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地拒绝。不可抵赖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防止用户否认其行为,这一点在电子商务中是极其重要的。可控制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八、个人如何保证公司信息安全?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制定并实施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服务器以及个人主机安全管理、包括个级别权限管理等等
二、制定并实施网络安全日常工作程序,包括监测上网行为、包括入侵监测
三、从技术层面上,你那里估计是一根专线接入后用交换机或者无线路由器DHCP分配IP地址供大家上网,这样的话你做不到上网行为管理,你需要一台防火墙进行包过滤以及日志记录 或者作一台代理服务器进行上网行为管理并进行日志记录。
四、局域网内计算机系统管理 包括操作系统防病毒 更新补丁等工作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 内部计算机中毒主动向外发送数据,造成泄密 这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所以做好主机防护很重要。
当然 如果您有钱 黑洞系统 入侵监测 漏洞扫描 多级防火墙 审计系统都可以招呼
最后提醒一点 那就是 没有绝对的安全 安全都是相对的
你需要什么级别的安全 就配套做什么级别的安全措施
管理永远大于技术 技术只是辅助手段
九、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包括哪些?
通常把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的内容分为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管理安全等五个方面。
物理安全,也称实体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设备、设施(网络及通信线路)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环境事故(如电磁污染等),以及人为操作失误及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
十、网络时代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不少用户在跨平台使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在某个平台搜过的内容,为什么到了另一个平台也会被推送?储存在各类应用程序中的个人信息能否得到妥善保管?
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个人信息安全将得到全方位保护。筑牢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需要监管体系、企业责任与用户意识等层面的共同推进。
还在浏览楼盘信息,就接到销售电话;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广告……这些体验让许多用户很困惑: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为什么手机这么“懂”我?
个人信息须妥善保管
随着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各类手机APP、应用小程序,已经成为人们社交、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海量的个人信息都被存储到了哪里?
绿盟科技集团副总裁李晨介绍,各类应用程序后端都会有一个数据存储环境,数据库中存储了海量的应用数据与个人信息。比如,人们使用各种社交APP,在上面发布的文字或者图片都会产生数据,经过处理和网络传输,最终存储到后端的数据库。数据库一般位于企业数据中心,或者云服务商提供的“云端”。数据库系统和里面的数据,由商家、应用程序的运营者来维护和保管。
个人信息是否会被“任性”使用?
李晨表示,企业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数据安全管控水平。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数据安全法,还有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都要求企业提升数据安全管控能力。不过,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企业数据安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企业的数据安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用户的个人信息依然面临被非法获取、滥用、泄露等风险。
类似隐患还包括人脸等生物信息。根据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64.39%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30.86%的受访者已经因为人脸信息被泄露、滥用等遭受损失或者隐私被侵犯。这类风险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售楼处肆意收集、辨识人脸信息。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规范人脸识别应用。
信息收集不得超出范围
每次下载APP或者授权个人信息使用时,北京市民刘女士都会浏览隐私政策条款,不过,她发现,这些说明或十分冗长,或非常隐蔽,“对普通用户不是很友好”。
隐私政策被认为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合同,用于声明企业如何收集、使用以及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表示,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个人信息的范围,应当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直接关联,不能超出这个必要的范围。同时,收集用户的敏感个人信息时,应当经过用户的明示同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默认勾选用户协议这种一揽子方式。
目前,仍有一些应用程序存在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例如,收集过多个人信息、过度索取权限、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私自向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以及无法注销账号等。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一方面,无法确定企业在收集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之后会如何使用、如何保护,是否被泄露或滥用。即便有所顾虑,在面对“不给权限不让用APP”“频繁申请权限”“过度索取权限”等问题时,也往往会选择妥协。同时,遇到个人信息侵权问题时,由于缺少保护意识,维权成本高、时间长、举证困难,一些人会选择放弃维权。
2019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持续在全国范围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已检测APP数万款,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千余款APP采取了公开曝光、约谈、下架等处理处罚措施,发现并监督整改了一大批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问题的APP,治理卓有成效。
只共享必要的个人信息
在某购物APP中搜索了电视这一产品后,浙江杭州的王女士发现,随手打开的另一个APP中也出现了相关产品的推荐,“其他APP是怎么知道我搜索了电视的?”
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建媛分析,目前引发手机用户隐私泄露担忧的,主要是跨平台的广告推送、个性化内容推荐。“跨平台的广告推送或内容推荐,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关联公司或授权合作伙伴之间。”杨建媛说,查阅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的隐私权政策,会发现其中有“与关联公司间共享”“与授权合作伙伴共享”等条款。从技术手段看,每台手机设备都有唯一的标识符,用户在同一台手机设备上使用不同的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追踪获取到这个唯一的标识符,便有可能精准地进行跨平台广告推送和效果追踪;此外,用户在浏览网页时,浏览器的cookie技术也会记录使用足迹。
在精准营销的时代,跨平台广告推送和个性化内容推荐越来越频繁,用户是否需要为此担忧?杨建媛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指出,收集个人信息后个人信息处理者宜立即进行去标识化处理。不过,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数据存储不当或者访问、使用权限管理不严格,借助数据挖掘、关联匹配技术,经过去标识化处理的信息,仍然有暴露个人敏感身份信息的风险。为防范这些风险,应借助法律手段严格规范互联网公司收集、存储、共享、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即便是关联公司之间也应只共享必要的个人信息。另外,用户也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安装和使用应用程序时注意阅读隐私权条款,比如,一些应用程序的个性化广告推荐选项是默认开启的,用户可以选择关闭。
我国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涵盖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电商法、网络安全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离不开监管要求、企业责任与用户意识等层面的共同推进。
李晨建议,监管机构应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并为用户提供便利的维权渠道;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责任与义务,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谨守合规红线;用户则应提升自身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提升数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