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汽车平台和架构究竟有什么区别?

芯岁网络 2025-03-04 11:17 0 0条评论

一、汽车平台和架构究竟有什么区别?

近些年汽车平台和架构几乎成了汽车营销圈最时髦的词汇,每一款新车的发布几乎都要带上XX平台,XX架构来彰显企业的研发实力与产品的先进,像大众的MQB,MLB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沃尔沃CMA架构,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但平台和架构的具体概念对消费者而言似乎又非常抽象,平台和架构为消费者带去了什么?是更可靠的质量还是更先进的技术?这些似乎厂家也没有向消费者传达的非常清楚。本回答试着帮助大家做下梳理。

结论先行:平台也好,架构也罢,其核心本质都是汽车厂商生产方式的迭代与升级,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汽车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事实上从汽车上百年的发展史来看,汽车的生产方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转变,这其中就包括汽车生产流水线,汽车平台以及如今大热的汽车架构。

汽车生产流水线

最初的汽车生产全靠手工打造,生产效率低下,1900年汽车的产量不足万台,汽车显然是权贵富人阶级的产物,直到1914年亨利福特将生产流水线技术应用到了福特T型车的生产上,汽车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至此汽车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的时代,也开始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的民用时代。

汽车平台的诞生与兴起

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条流水线生产一款汽车的模式显得效率越来越低下,因为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汽车企业要为每一款汽车产品投入大量的设计,研发,生产等资源,而且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世纪的80年代,大众集团率先提出了汽车平台的生产方式。

汽车平台生产方式强调得是汽车从开发阶段到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计方法、设备底层基础、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以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及质量控制形成通用的完善体系。具体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主要体现在大量采用共同的零部件,包括相近的底盘、车身结构、动力总成以及相似的生产工艺等。

大众早期的平台,我相信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的:

PQ35:P 代表平台,Q代表发动机横置,3代表A级(紧凑型)车型,5代表5代平台,PQ35平台下的代表车型包括5代高尔夫,奥迪TT,途安等车型。

PL45:P代表平台,L代表发动机纵置,4代表B级(中级)车型,5代表第五代。代表车型如帕萨特B5等。

平台化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基于大量的共用零部件以及相似的生产工艺,所以一条汽车流水线可以生产多款车型,同时同平台共用零部件的大批量采购形成规模效应,使得整车制造成本下降;汽车厂商可在在更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投放更多的新产品。

大众对于汽车平台的发展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第一阶段平台化:这个阶段平台化主要体现在底盘件的共用,因此对车辆的尺寸也比较大的限制,这也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平台化 只能限定在某个级别的车型;

第二阶段模块化:更多共用的模块化组件,这个阶段对车辆的尺寸约束更小了,可以做跨级别的车型向上的拓展和向下兼容。

第三阶段结构化:这个阶段将汽车的动力模块,电器模块、底盘模块、车身模块等都可以如同乐高积木般做任意组合,不受到车辆级别的限制。

在此规划下,大众也分别推出了MQB,MLB,MSB平台来取代原来的PQ,PL平台。

模块化和结构化给平台带来的最大收益即拓展性,以大家最熟悉的MQB平台为例,只要保持前轴到发动机后隔板的距离保持不变,就可以衍生出多种不同轴距的两驱/四驱车型,从紧凑车型的POLO,高尔夫,到中级车帕萨特,再到中大型SUV途昂均出自MQB平台。

汽车架构是在汽车平台基础上的拔高与造车方法论的升华

对于大众,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而言,要拿下几乎所有的细分市场,打造多个平台车型是不可避免的,但多平台的打造同样意味着大量资源的投入,所以如何做好平台与平台之间更深层次的协同,就必须要上升到架构方面去思考,某种意义上说架构就是平台概念的拓展与拔高。架构较平台而言其覆盖面更广,包容性更强,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上有着一整套优化生产体系,还拥有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旗下车型间的零件与技术通用率也更高。可以理解为不同车型的研发提供共享的解决方案,让车型研发能够根据品牌定位、用户定位、市场定位,从共享解决方案中做选择,然后再做针对性研发,可以说是覆盖一家车企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如果说平台强调的是物理层面的通用零部件和模块的话,那么架构强调得则是一套贯穿全流程的造车方法论,也意味着造车环节上更深层次的协同。

谈到汽车架构不得不谈丰田的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其所强调得是汽车生产理念的一种创新,期望在生产环节、研发设计环节、产品力上都要做出改革,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效的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提升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单一的产品维度,甚至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层面,例如TNGA将过去复杂的独立生产单元归拢,最终按照车型、产品为主线,分为了小型车公司、中型车公司、大型与商用车公司、雷克萨斯公司、动力总成公司、先进技术公司以及智能互联公司共七个内部公司。集团内工程师,设计人员将被重新分配到各个内部公司中,针对不同车型和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研发,让研发团队运作更加集中高效。而在传统汽车企业中,底盘工程师、发动机工程师、变速箱系统工程师、外观/内饰工程师的工作相对独立,这就会导致针对某款车型的研发过程中各个系统之间的匹配度出现问题,TNGA的推行力求规避此类问题,打破了丰田原有的“一个产品一个负责团队“的CE制度。

此外汽车架构的包容性要远胜于单一的汽车平台,例如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的CMA架构,不仅包含了汽油动力系统,还包括HEV混合动力系统、PHEV插电式混动系统,甚至是BEV纯电驱动系统,所以我们看到基于CMA架构下的领克品牌,在短短的3年就迅速完成了不同车型,不同动力总成的产品布局。

写在最后:

平台与架构 都是车企希望将“产品先进”、“技术实力雄厚”的品牌形象输出给消费者的营销包装,并且借此建立与竞争对手的区隔,但其本质还是汽车厂商降本增效的手段,作为消费者还是要从自身用车诉求出发,关注产品的硬实力,唯平台和架构论并不可取。

二、x86架构和arm架构服务器区别?

arm架构和x86架构区别:

X86主要用于PC领域如笔记本、台式机、小型服务器;ARM主要用于移动领域如手机、平板。总体还是为了在不同设备上达到性能最优,性能不仅仅是运算速度,距离,数据的增删改查在不同的数据结构中运算效率都各有不同,同样,运算速度,节电等等都是性能的范畴,综合考虑设备在不同环境,使性能达到最优,所有有不同的指令集,来部署在硬件中。

1.X86的功耗比较高比如我们常用的台式机的CPU的TDP可达65W甚至更高;ARM的功耗很低只有个位数。

2.X86性能很牛,比如我们可以单只利用1颗i5就能够编辑转换视频;ARM性能较弱多数在对性能要求不算高的移动领域工作.X86发热量比较大,需要主动散热;ARM发热量小,不需要主动散热,X86通用性很好,ARM的通用性不太好。

3.X86是英特尔Intel首先开发制造的一种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泛称,包括Intel8086、80186、80286、80386以及80486以86结尾系列,英特尔统治整个CPU产业链长达数十年。但是,Intel以增加处理器本身复杂度作为代价,去换取更高的性能,但集成的指令集数量越来越多,给硬件带来的负荷也就越来越大,无形中增加了功耗和设计难度。

4.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公司是苹果、Acorn、VLSI、Technology等公司的合资企业。ARM采用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licensing)给其他公司生产的模式,在世界范围结成了超过100个的合作伙伴(Partners),将封闭设计的Intel公司变成全民公敌。ARM处理器非常适用于移动通信领域,具有低成本、高性能和低耗电的特性,ARM的高性价比和低耗能在移动市场比英特尔更具优势

三、rpa平台技术架构和原理?

RPA的基本架构

设计器(开发工具)

设计器是RPA的设计生产工具,用于建立软件机器人的配置或设计机器人。通过开发工具,开发者可为机器人执行一系列的指令和决策逻辑进行编程。

具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01机器人脚本引擎(BotScript)

内建脚本语言BotScript执行引擎,具备词法分析、编译、运行等计算机语言的标准组成组件。内置C++、Python、Lua,外置.net适配器,实现其他语言与BotScript数据类型的双向自动转换。

02RPA核心架构(RPA Core)

RPA产品的界面识别器,能识别Desktop Application、Web、SAP、Java等各种界面元素;能动态加载自定义识别器,配合抓取工具,可快速实现目标应用的选择与抓取。

03图形用户界面(GUI)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是一种用户接口,通过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与相应的引擎进行通信。在RPA产品中,GUI承担流程的编写、开发、调试工作。另外通过GUI与控制中心进行通信,结合HTTP与FTP协议实现流程的发布与上传。

04记录仪(Recorder)

也称之为“录屏”,用以配置软件机器人。就像Excel中的宏功能,记录仪可以记录用户界面(UI)里发生的每一次鼠标动作和键盘输入。

四、ddd架构和mvc架构区别?

你好,DDD架构和MVC架构都是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但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

1. DDD架构注重域模型的设计,将业务逻辑和领域模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业务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概念。而MVC架构强调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模型、视图和控制器,将数据、视图和用户交互分离开来。

2. DDD架构更加关注业务逻辑的实现,强调在业务领域中设计和实现领域对象。而MVC架构更加关注数据和用户界面之间的交互和控制。

3. DDD架构中的业务逻辑和领域模型通常比MVC架构中的更加复杂和抽象。

4. DDD架构通常适用于复杂的业务应用程序,而MVC架构适用于更加简单的Web应用程序。

总之,DDD架构和MVC架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开发者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

五、云架构和传统架构区别?

两者区别如下:

一、主体不同

1、云架构:多数数据中心云计算架构的这层主要是用于以友好的方式展现用户所需的内容和服务体验,并会利用到下面中间件层提供的多种服务。

2、传统架构:指的就是说相应的系列性的抽象模式,可以为设计大型软件系统的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特点不同

1、云架构:云架构是划分为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和软件服务层三个层次的。

2、传统架构:在软件架构所描述的对象就是直接的进行系统抽象组件构成。连接系统的各个组件之间就是做到把组件之间所存在的通讯比较明确与相对细致的实施描述。

三、优势不同

1、云架构: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需要再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和开发团队的建设,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用。

2、传统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六、it架构和业务架构的区别?

业务架构和IT架构是组织架构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目的、关注点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区别。目的不同:业务架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它侧重于如何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业务功能和流程。业务架构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设计和优化,以提升业务效率和降低成本。而IT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支持企业的业务需求,它侧重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包括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系统集成等。IT架构需要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关注点不同:业务架构关注的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流程,它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需求、客户群体、产品服务等方面。业务架构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业务功能和流程,以及如何优化这些功能和流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IT架构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它需要考虑到系统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等方面。IT架构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如何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结果不同:业务架构的结果是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设计和优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模型,包括各个业务环节、流程间的关系和数据流动等。这个模型可以用来指导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也可以用来评估现有业务流程的效率和合理性。而IT架构的结果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IT系统架构,包括各个系统的关系、数据流动、接口设计等。这个架构可以用来指导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也可以用来评估现有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总之,业务架构和IT架构是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两个部分。业务架构是将战略转化为具体业务功能和流程的过程,而IT架构则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的过程。两者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需求、客户群体等方面,但关注的重点和结果有所不同。

七、人员架构和组织架构区别?

人员架构是指在一个系统内,与发挥某种功能而把不同人员,有机组合起来的结构。简单点就是说你们单位里面的人员构成情况,比方说有经理,下面是副经理,在下面还有其他部门,一层层的,各起各的作用,就好像楼房的结构一样,梁板柱做成框架结构

组织架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常见的组织架构形式包括中央集权制、分权制、直线式以及矩阵式等。

八、总体架构和技术架构区别?

总体构架是指从整体性出发的一个框架图构造。而技术架构是指从技术层面来分析组成的可靠性。

九、jv架构和vie架构区别?

它们在目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上存在一些区别。

目的和用途:

JV架构:JV架构通常是为了实现中外合资企业而设立的。在实际操作中,JV架构通常是由一家中国企业和一家外国企业共同出资,在中国境内设立一家新的公司,以便共同开展业务和分享收益。

VIE架构:VIE架构则是为了实现境外上市或规避外商投资限制而设立的。通过搭建VIE架构,中国企业可以在境外注册的公司中持有股权,并通过协议控制的方式,将境内运营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并入境外公司,从而实现境外上市或规避外商投资限制的目的。

结构和组成:

JV架构:JV架构通常是由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一家新的公司,该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是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分别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此外,JV公司还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

VIE架构:VIE架构是由中国企业在境外注册的一家公司(通常被称为“上市主体”或“境外实体”),该公司的股权结构与中国境内的运营公司不同。为了实现对中国境内运营公司的控制,上市主体需要通过协议与境内运营公司建立一系列的控制关系,如股权质押、独家授权等。

运营和管理:

JV架构:JV架构下的公司通常是由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共同管理和运营的。根据出资比例和协商约定,双方在决策和经营方面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

VIE架构:VIE架构下的公司通常是由中国企业自行管理和运营的。然而,由于境外实体的财务和经营状况需要并入境内运营公司,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协议控制的方式对境内运营公司进行实际控制。

十、bc架构和bs架构区别?

BC架构(B/S架构)和BS架构(C/S架构)是两种常见的软件架构模式,主要区别如下:1. 客户端的不同: - BC架构中,用户通过浏览器作为客户端与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 - BS架构中,用户通过安装在本地的客户端软件与应用服务器进行交互。2. 客户端功能: - BC架构的浏览器客户端相对简单,主要负责显示和呈现数据,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 - BS架构的客户端软件可以具备更加复杂的功能和交互性,可以进行本地数据处理和计算。3. 软件部署和维护: - BC架构的应用程序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用户只需要安装浏览器即可使用,软件的部署和维护相对简单; - BS架构的应用程序需要在每台客户端上安装和维护,对于企业规模较大的应用,软件的部署和维护工作量比较大。4. 安全性: - BC架构中,大部分业务逻辑都在服务器端执行,客户端主要负责显示和输入数据,相对较安全,防止了源代码被窃取的风险; - BS架构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可以执行业务逻辑,客户端的代码容易被反编译和篡改,安全性相对较低。5. 可扩展性: - BC架构中,由于业务逻辑主要集中在服务器端,可以通过增加应用服务器的数量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 BS架构中,客户端负责一部分业务逻辑,如果要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需要升级或升级客户端软件。综上所述,BC架构适用于对安全性要求较高、部署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的应用,而BS架构适用于对客户端功能和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可扩展性较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