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资料格式?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四: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五: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六: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二、文献资料包括哪些?
1、图书。具有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代等信息。
2、期刊。具有期刊名、期刊年、卷、期,甚至文献所在的页码等信息。
3、会议文献。有会议记录或第几届会议、会议的举办者、举办地等信息。
4、科技报告。一般标有报告号,例如,美国政府工作报告、AD报告。NASA报告等。
5、学位论文。一般标明有Thesis或Dissertation等字样,并标有学位论文名称、颁发学位的单位及学位授予时间等信息。
6、专利文献。具有专利号,包括专利国别代码、专利文献出版时间等信息。
三、如何查找文献资料?
1、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bai找原文。
2、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
3、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很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文献资源。
4、如果所在单位或大学没有购买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去Science网上杂志找文章,对中国人完全免费!另外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scholar.google.com)来查询。
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
1 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2 一定的载体;
3 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 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四、徽菜的文献资料?
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古徽州,原是徽州山区的地方风味,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历代名厨的辛勤创造、兼收并蓄,特别是解放以后,省内名厨的交流切磋、继承发展,徽菜已逐渐从徽州地区的山乡风味脱颖而出,如今已集中了安徽各地的风味特邑、名馔佳肴,逐步形成了一个雅俗共赏、南北咸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莱系。
后来渐渐流传到江苏、浙江、福建、上海、湖北等地,甚至影响到大西北的古都西安,在中国菜系中独树一帜,与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并列中国八大菜系。
五、文献资料是什么?
“文献资料”意思是: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像什么“据古书记载”这个古书就属于文献资料。
根据文献内容和加工深度可将文献划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未经加工出版的手稿、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属于零次文献,它是一次文献的基础;
2、专著、报纸、期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会议文献、样本等成品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3、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整理、提炼和压缩,并按其外部特征(题名、作者、文献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序化,形成另一类新的文献形式——目录、书目、索引、文摘,这就是二次文献;
4、利用二次文献,选择有关的一次文献再加以分析、综合而编写出来的第三个层次的文献形式——专题报告、综述、进展以及手册、百科全书、年鉴等工具书,这就是三次文献。
六、如何获取文献资料?
获取文献资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献资料首先可以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包括实体书和电子书籍;其次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学术数据库进行在线检索,例如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PubMed等。还可以通过向同行学者或相关机构发送请求获取,如请求PDF、向作者索要原稿等方式获取。对于需要获取的特定文献,还可以尝试在专业论坛、学术社交平台和科学研究网络社区进行求助;同时也可以利用公众号文章、科技媒体、科技博客等渠道了解相关文献的动态,以便获取最新的文献资料。在获取文献资料的同时,还需了解其版权和使用规定,以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七、精准扶贫文献资料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成功帮助了数以百万计的贫困人口脱贫。精准扶贫文献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精准扶贫文献资料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如何利用这些资料来进一步推动脱贫事业。
1.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的定义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是指有关贫困地区、贫困群体以及扶贫政策等方面的相关书籍、报告、学术论文等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料包含了大量的数据、案例研究以及理论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贫困问题,找出解决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2.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的价值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价值:
- 深入了解贫困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找出有效的脱贫手段。
- 总结经验教训: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指导当前和未来的扶贫工作至关重要,精准扶贫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
- 推动政策制定:政府制定扶贫政策需要充分的信息支持和科学依据,精准扶贫文献资料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基础,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 促进合作共享:精准扶贫文献资料可以促进相关研究机构、学者和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扶贫事业的发展。
3. 如何利用精准扶贫文献资料
利用精准扶贫文献资料,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精准扶贫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政府官方报告、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这些文献变得更加便捷。
其次,我们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一个系统的文献库。这些文献可以按照主题、地区、时间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我们能够更方便地查找和利用。
3.2. 深入研究贫困问题
通过阅读精准扶贫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了解贫困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同时,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找出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实地调研和实际案例,对文献中的理论和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脱贫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3.3. 推动政策制定和实践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文献,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帮助政府更加科学地制定扶贫政策。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文献资料转化为有关的知识产品,如报告、指南、培训材料等,供扶贫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参考和使用。这将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贫困地区脱贫事业的发展。
3.4. 加强交流与合作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推动相关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和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扶贫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这有助于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结论
精准扶贫文献资料在推动脱贫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贫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政策制定和实践,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些工作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八、文献资料法的意义?
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所要研究对象的方法。积累文献可以把文献完整地保存下来,也可以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记、笔记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教育文献是以记载、反映教育活动、人物、事件和理论为内容的文献。从文献创造者与文献反映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教育文献有第一手文献与第二手之别。
九、文献资料法怎么写?
文献资料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评析和总结,来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知识。
在写文献资料法时,需要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目标,然后收集、筛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接着,将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分析和综合,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和结论并进行说明。
最后,根据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和建议,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献资料综述。
写作时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明了,结论准确有力,要严谨科学,避免盲目加以引用,同时也要注意版权保护问题。
十、寒岩洞的文献资料?
寒岩,又名寒山,远离县城,位于天台县西南三十多里处的龙溪乡,与明岩相背而连为一山,始丰溪在山前蜿蜒流过,风景绝佳。寒岩是和合文化代表人物“和圣”、唐代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寒山子之名亦由山而得。
寒山子隐居之所就在寒岩洞,是寒石山中第一大洞。主纂南宋台州《嘉定赤城志》的陈耆卿说:“寒石山……寒山子尝居之,今呼为寒岩。”寒岩洞又名“潜真洞”,据说洞内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潜真”二字。